想要甜加点盐(11)

Theme of Laura

在知乎上偶然瞥见一个问题,“如果用一首歌记录你的一生,你会选哪首歌?”并不意外的看到了许多答案里都有《Theme of Laura》

第一次听“寂静岭”这个词,还是在念中学,第一次接触“寂静岭”的是那部翻拍还比较成功的06版《寂静岭》,但因为是美国人拍的,一度以为寂静岭的原作游戏也是美国制作。《寂静岭》和《零》是我格外钟情的两个日式恐怖游戏,尽管我都没有亲手玩过,但却乐在视频通关中。

《寂静岭2》的画质放到今天来说已经是远古产物了,但剧情与音乐却是后续几代作品都无法超越的存在,特别是最后《Theme of Laura》响起时。我还记得那天没什么风,橘色的夕阳映得楼外墙微微泛红,合上电脑走出门的一刹那,携着热度的空气与晚阳瞬间包裹住了身体,那是一种阔别已久的温暖,我在背光的屋子里待得太久,而Laura在阴暗灰沉的寂静岭里待得太久,当黎明可以被等待,希望就破土而生,哪怕是一丝微光,也足以感动得泪流满面。

“I'm here for you, James. See? I'm real.” 还记得E3宣传片里最后Maria说到。

人一生会做一些错事,有些是身不由已,有些是已被忘记,但曾犯的错,良知会不断地用它们拷问你的灵魂,在梦中,在水里,直到你真正忏悔并得到谅解的那天,才能够向下走。

利己主义

早上走着和往常一样的路去上班,路过没有红绿灯的街口,到底是人让车还是车让人便成了一个大问题。但自从附近装了摄像头之后,机动车便都老老实实的停下等行人先走,哪怕只有一个行人。问题看似解决了,然而:
行人一拨拨走过,绵延不断,如同剪不断的水流,前一拨好不容易踱了过去,又突然冒出来一个猴急的,等这货走过去了,后一拨人也赶了上来,于是机动车候在一个路口三四分钟没敢动。

这其实是个很平常的利己主义与共同利益的例子,车辆迫于摄像头的存在不敢轻举妄动,那么对于行人来说,哪怕没有赶上人群一起过马路,但是此刻独自过马路既不会受到惩罚、安全也几乎没有威胁,唯一可以称之为损失的只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驾驶员的白眼与不耐烦,相比之下,利己主义会选择继续过马路。但从共同利益而言,聚集一拨人群一起走,既不会阻碍交通,也能够让司机更乐意于遵守这项潜在规则。

利己主义的根本,在我看来是共情力的缺乏,其表现之一也是缺乏同情心,需要通过外部物质或奖励来达到自我的内在满足。仅就个体而言,利己主义并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人类是群居动物,诞生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消逝于社会,利己主义蔓延的后果就是人情冷漠,而当这种利己主义成为某个团体的潜在文化时,所造成的负面效果便是量级上的增加。其实你说百度的错在哪儿呢,归根结底就是过于利己。

单身有罪,课之以税

十月份将会正式启用新的个税法案,尽管官媒都在变着法的圆话,但无论是从政策层面来说,还是实际的条款而言,“国家都不欢迎你单身”,而在个税里具体体现的便是这句话:“增加规定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简单来说,如果你有房有孩儿,那么你应该纳税的金额可以再扣除相关的部分,也就是成家立业交税少,单身你就多掏点儿。

说来自己也是被计划生育“坑”了的一代人,尽管我觉得我们家可能也养不起两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房价暴涨,性别失衡,且不说想不想生,生不生得起还是个问题。“生育要遵循个人意愿”这句话,在中国从来就没实践过,过去听国家听父母,如今其实也没变,令人愈加失望的是,2018年了,我们还是没有习惯于去思考“为什么要生”和“为什么不生”,而无论选择了哪种,都是在理解之下的选择,而非互相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