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甜加点盐(13)

家里两只猫的眼睛,团子是纹络明晰的琥珀色,芝麻是飘渺混沌的藏青色,一如砂石,一如寒水,仿佛玄幻小说里被锁在水晶球中的两极世界。人们说猫的眼睛里藏着星辰和大海,我觉得再加上一个山川,那就是完整的世界了。

前几天刷知乎的时候偶然得知,猫不仅是近视眼,还是太近了也看不清的特殊近视眼,有效距离差不多。通俗地来解释,就是夜视和微距这两个技能必须二选一的结果。平日里我喜欢把团子抱到怀里和它对视,它傻乎乎一动不动的样子甚是可爱,现在想来,团子可能是懵逼的,心里满是“我是谁?我在哪儿?眼前怎么糊了?”的问号。

自打搬到新家后,有了更多和两只猫相处的机会,也更会花心思陪它们玩,感情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事,付出了自然就有回报。芝麻从前很怕人,机警的天性让人很难摸到它,但如今也会主动地跳到椅子上趴在女朋友身后睡觉。昨天晚上我在电脑前看视频,团子围着椅子转了几圈,很想上来的样子,我便把它抱起来放在怀里,结果它两只小爪子就扒在桌边,老老实实的坐我怀里好一阵子。我隐约记得有人说家里有小孩儿的话养只小动物会比较好,女朋友说是的,那样孩子会比较善良。我回过头看了看团子圆不隆咚的脑袋,它仍在专注地盯着我的键盘看。我觉得确实会让人变得善良。

《少年的你》

看过《少年的你》,想起不少年少的自己所曾窥见的林林总总。其实前期宣传的时候,《少年的你》并不在我的想看名单中,大概是自小看多了打着“青春伤痛文学”标签的流水线作品,觉得不痛不痒反倒不如看些爆米花电影来得轻松自在,但女朋友喜欢,所以上映第一天的时候还是去看了。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有着准现象级电影的作品,之所以多了一个“准”字,是因为被改编原作涉嫌抄袭的问题使得这部电影的社会热度无法准确的估量。

我个人认为《少年的你》是不错的,10分可以给到7分,其不错之处一是演员的演技,二是有着近似《我不是药神》一般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在近几年未成年犯罪及校园欺凌事件不断涌入并成为大众舆论讨论中心的大环境下。《少年的你》肯定不是第一部该题材的作品,但相比于郭导的《悲伤逆流成河》而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郭敬明在《演员请就位》里有关《悲伤逆流成河》的自白实在有些不要脸),却是更具有代表性更像“第一部”的作品,至少它作为电影本身来说具有足够的成熟度和艺术讨论价值。

电影的故事讲述得很完整,做到了一部电影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易烊千玺,意料之外,虽说算不上粉,但是他的演技与素养让人不禁很期待他未来的表现。特别是跟女朋友最近一起在看《这就是街舞》,更是觉得他是个懂得努力的踏实艺人,努力总会有回报。回到电影本身上,除了演员演技在,电影的配乐及画面也是上乘,你闻得到青春的自然气息,不扭捏。但是影片本身确实还是有些硬伤的,首先对于校园暴力挖掘的不够深,或者说展现得片面浅显,影片到了中段就只是看到陈念被几个惯于欺负她的女生愈来愈大胆的欺凌而已,而校园暴力并非是挨打那么简单,其中冷暴力才是更为关键和区别于普通暴力行为的,那种持续不断的小动作,无视、诋毁、谩骂逐渐从心底深处产生的绝望与恐惧才是重中之重。另外,对于校园欺凌问题讨论的不够深入,各个主配角产生这种性格和行为的原因并没有探寻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父母的教育、成长环境等等。不过对于有的人所说的后半段犯罪戏剧节奏的问题,我是觉得还好,在我看来这只是最后高潮的引子,是为了强化陈念与小北情感羁绊、作为青春片必要的打动观众内心的一个情节设置,而没有必要把这当做是导演想要融进犯罪片的一次失败尝试。总的来说,这是部会让人眼前一亮的片子。

易烊千玺在上映前的采访中提到说,担心影片中自己抽烟的镜头会给未成年观众带去不好的示范,但相比于此,我倒是觉得片末小北安慰陈末说自己未成年而不会重判、以及警官劝陈末说如果是她的话只要几年,这两句更是令人不禁胆寒的存在。从电影本身来说,这无可厚非,观众感同身受自然同情所以理解;但从时事法理来说,正是这柄双刃剑插在了舆论漩涡的最中心,比如最近的大连14岁男孩(畜生)奸杀11岁少女的事情。人神共愤得而诛之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刑法中14岁年龄线(重点,14岁承担刑事责任并不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而是刑法)的改革又岂止我们料想到的那样简单,人权问题、生育意愿、社会监督、教育改革等等。就目前来看最有效的办法仍是教育的补足,就像片中警官所说,“那帮孩子居然不知道这样是可以把人打死的”。好消息是之前一直处于准备阶段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终于进入到讨论环节了,相信一定会有进步的。这种进步来之不易,构筑起它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甚至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及为正义不断付出四处奔走的人们,虽然听来残酷,但推动司法改革的必然是血与泪,而非键盘。

看待抄袭

这就要提到电影热度飙升的另一个原因,其改编的原作小说涉嫌抄袭。作为看过《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小说和电影的人而言,回过头来重温电影的情节是会觉得有一定程度的即视感,但不得不说这种感受很模糊,至少不会让我产生情节设定雷同的想法。所以单就电影本身而言,我不认为他有抄袭。但至于被改编的原作,尽管没有读过,但圈内如此一致的差评也是十拿九稳的说明了问题。如果电影没有这么成功,或者干脆说是很烂,那么可能都不会到当下这个地步,但正是和涉嫌抄袭没有直接关系的电影大热,才把这背后的林林总总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于是乎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摆在面前,电影该看是不看,或者说看这部电影对不对。

我个人的理解是,电影想看就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及作为观众的权利,并且这部电影的水准的确足够值得你去影院一趟。但电影本身在剧本的选择上确实是存在审查不严甚至是肆意妄为的地方,而这一点电影资方应该担这个锅,况且既然决定了这么做,那么就该想到会被大众攻击,因此对于电影合理的质疑是完全正常的,但呼吁不看电影甚至攻击观众的道德捆绑的行为我觉得就很糟糕。其实我们要明白整件事情里有错误的是谁,是原作者和电影资方,一是产出了抄袭的作品钻了法律空子的作者,二是明知故犯纵容包庇审查不力的资方,而演员与观众无辜,一味的抨击演员谴责观众等于是打错了人,转嫁了本该由黑心商人承担的责任。

第二个要说的就是刷了一天微博看到的情况。许多看似有责任心有热心的网友四处留言贬低电影,逢人便是抄袭、东野圭吾、融梗之类的话,令人看多了生厌不说,还对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原作的涉嫌抄袭既然法律上没有定性,那么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就是事不关己的态度,并不会影响他们想要观看电影的想法,那么最直接的就是不会对票房有多少影响,那么其实无论是对资本,还是对原作者,都不痛不痒。而更关键之处在于,这并不会对原创版权相关的问题有丝毫帮助,因为这个事件的问题根源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既无法从源头扼制又做不到从中途进行干预。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其实就是起诉立案,尽管此一时道阻且长,维权路慢慢,但只有足够多的类似事件被记录在案,才会被纳入到司法讨论修订的范畴中,才有推动改革的可能性。而不是说“根本告不赢的,白瞎工夫”、“那你怎么不捐个几万块钱帮帮忙”之类的言论。我们需要以一种合理健康的方式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抱着抬杠、坐享其成和二极管的思维方式。

《少年的你》电影我会看,因为值得我看,也值得这社会上很多人看;同时,涉嫌抄袭的行为我也会抵制,如果有相关事件需要众筹的需求,尽自己所能出一份力是我说得到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