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与新生——《东京残响》 毁灭与新生,复仇与希望,软弱与勇敢,死与生。渡边信一郎讲述了一个极其精彩的复仇故事,然而它却并非一部复仇片。

      毁灭与新生,复仇与希望,软弱与勇敢,死与生。渡边信一郎讲述了一个极其精彩的复仇故事,然而它却并非一部复仇片而已,这就是《东京残响》,原名《恐怖残响》。


      慵懒的十一假期,微倦的午后,窗口不时吹进的微风感受不到一丝秋意,像极了影片中那个与记忆里十五年前一样闷热的夏天。《东京残响》是早就准备看的,一来是渡边的作品,二来是原创,三来东京最近也很热。支付了整整一个下午的生命毫无间断的补完了这部共11集全长200多分钟的作品,然而却直到夜幕降临才因为肚子发空而关机出门觅食。其间一直在重放动画的各个部分,回忆这场漂亮的复仇,而动画最后一秒结束后也立即有了写一篇观后感的打算。


      从开篇twelve扔出那颗手雷开始,到最后全东京的人凝视着那场如焰火般的高空核爆结束,《东京残响》在爆炸声中起始,也在爆炸声中完结,而本以为这部被恐怖袭击、爆炸、复仇字眼所围绕的作品中会如同“舌尖上的东京”一般充斥着死亡与血腥,却直到全剧终了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一个错误——没有一个观众因为这场复仇而死去,而用生命去演绎这幕复仇的主角们,亦不过是红线难续,完美落幕。


      两个自称为“斯芬克斯”的少年在某个平凡的夏日把整个日本都卷入了一场壮大的游戏中,出谜,解谜,失败的代价就是炸弹恐怖袭击,就如同遥远的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的谜题”一般。就在这样略显突兀的背景下,剧情以十分紧凑毫不拖沓的节奏一路发展下去,而开篇冬雪中那场让人不禁回忆起“使命召唤”中经典雪地逃亡场景的抢夺战就像一个谜一样,连同“谁抢了那个神秘物品,那个神秘物品是什么,它会被怎么使用”等等这些问题一并埋进了观众的心中。


      《东京残响》在剧情安排上张弛有度,环环相扣,至少它能够吸引你不断的去看下一集直到最后的真相。然而稍显不足的篇幅也带来了许多稍显不足之处,由于篇幅的缘故,动画对于故事及人物背景都缺乏足够的介绍,使得观看初期有些不知所云,仅仅是在看热闹而无法理解主角一系列行为的原因,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主角们在研究所的那段历史,尽管在柴崎线中不断通过拜访知晓内幕的核心人物来讲述那段背景,但仍缺乏形象的认识,让人很难想象是什么使得nine和twelve以及five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为,而相比之下,这里可以以《超电磁炮》中对于一万御坂妹妹的遭遇来做对比。同样由于篇幅限制,对于事件的前瞻工作(比如准备过程、实施过程等)以及高潮部分的解谜都叙述得过于简单,以至于让观众只知道发生了什么,而对于怎么发生缺乏整体的认识。在许多电影或是动漫中,在事件的准备期间便加多笔墨环环跟进,随着事件不断进展能够为观众渲染出紧张、刺激的气氛,从而进一步扩大最后结果的影响力,而《东京残响》在这一点上无疑因为时间关系丢失了太多。而这也造成了片中主角们许多行为的不合理性,比如理沙的性格、nine与twelve完美的犯罪、five一系列行为的原因等等。但当整部动漫观赏过后回头来细细梳理剧情时,一部分的行为以及结果还是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的。


      除去在剧情方面的一些硬伤之外,《东京残响》在其他部分都表现得十分优秀。首先是剧本,在爆炸方式的设计上,并未前前后后都使用着老掉牙的普通炸弹,而是几乎每一次爆炸都在变换着方式,比如第一次的铝热反应融化钢筋从而诱发灭火装置喷水导致蒸汽爆炸炸断承重支柱,然后依靠TNT炸药破坏建筑承重平衡从而实现将高楼拦腰炸断的恐怖袭击,以及最后一次的高空核爆引发电磁脉冲致使全日本陷入无电状态等。尽管在实际可行性上都禁不起推敲,但这些还算新奇的点子无疑是为作品加分了不少。而在随后主角们与警方(主要是柴崎)的谜题环节里,也是囊括了诸多推理元素,比如“斯芬克斯”字谜、凯撒密码、谜语、棋盘,可以说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展示如此多元素的内容而又没有让观众觉得生搬硬套,也实在是一种功夫。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无论是几乎从动画开篇到结尾一直让人不禁着急的弱女主、性格反差好似冰与火的nine和twelve、冷静执着的柴崎警官,还是让人觉得疯狂不解最后却有些心酸的five,甚至于其他小配角,人物性格都十分鲜明而不做作,真实如同画风一般,但仍旧是篇幅的原因,没法更好的诠释。


      其次是画工以及镜头的运用。尤其在动作方面的处理,行云流水,几乎可以说展示出了电影级的效果。比如动画开篇爆破大楼的那一段中,从理沙按照nine的指示下楼梯开始,镜头便一直采用尾随视角,并且画师对于动态人及物体的描绘十分出色,随意截出这部分中的一帧画面便能看出动作处理的把握。在人物、景物的整体描绘上,也是十分出色的,或许对于《东京残响》的这种偏写实画风有喜恶差异,但不能否认本作的精良画工。


      本作的音乐同样是精良完美,插曲以及片头、片尾曲全部出自菅野洋子一人之手,依旧是她熟悉的音乐风格。菅野洋子是日本著名的作曲家、编曲家和音乐制作人,同样为许多动漫、游戏进行配乐,被称为日本动漫音乐界四大才女之一(其他三位为梶浦由记、新居昭乃、冈崎律子(已过世))。看到贴吧有人说《东京残响》有一半功劳归于配乐,或许有些夸张,但都足以说明本作在音乐方面的精良程度。


      最后需要讨论的便是作品讲述了什么?并非是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而是作者想要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些什么。开篇所说的“毁灭与新生,复仇与希望,软弱与勇敢,死与生”便是这部作品所带给我的感受。nine与twelve代表着社会阴暗所造成的受害者,弱势而没有话语权,这几乎是所有社会制度的通病,或者说是人类社会的通病。而为了抒发这种被压抑的不满,作品通过一种极端的形式,也就是恐怖袭击表现了出来。影片前半部分中理沙坐在twelve摩托车的后座上,问twelve“要毁灭吗?要把这个世界,全都毁掉吗?”,突兀的一问让twelve愣了,而后忍不住笑出了声,而理沙仿佛明白了twelve的意思,两个人都笑了起来。毁灭吗?或许是,或许不是。两人从未想过真的去伤害生命,也从未想过去毁灭这个社会,然而当原子弹在高空引爆,整个日本仿佛进入了无电力的时代时,一切是那样安静、美好,没有争斗,没有纷乱,昼则明,夜则暗。毁灭吗?是的,把那个繁乱的日本毁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安静而祥和的世界的新生。


      这是一部不是为了复仇的复仇片,名为复仇,而通篇其实看不到所谓的仇恨,即便行将结束,nine最后的祈愿也只是希望被记得、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被世界看到,而这正是所有事件的根源。《东京残响》不是几个人的复仇,而是整个被压迫的群体的复仇,这里不止表现为主角nine与twelve,理沙也是,柴崎也是。理沙被同学霸凌,回到家又遭受着近似疯狂的母亲的压力,性格变得软弱而绝望,整个社会仿佛都在压迫她;而身为警官的柴崎在十五年前同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谓触碰到了高层的利益而被调离职位。而最终,理沙能够勇敢而充满希望的面对生活,柴崎也完成了十五年以来的夙愿,即便如此危险,仍然不断坚持的调查到最后,然后让社会记得像nine和twelve这样的孩子曾存在过。


      nine死了,twelve死了,five死了,然后换取的是更多如理沙、柴崎这样的人的新生,或许,这部作品的主题应该是“救赎”才对。而作者想要救赎的则是真实的日本。


      作者在片中提到了日本需要摆脱二战后(没有提及二战的具体字眼,只是以70年前的战争暗喻)的低迷状态,并且需要获得真正的自卫权等,然而这是通过反面人物的口中道出的话,也是日本右翼一直以来的想法。而紧接着便通过柴崎的口道出了作者自己想说的话,认为这些只是右翼分子的自说自语,完全没有真正考虑过日本的发展以及日本的人民。并且在five作为美国谍报人员出现之后,将美国方面刻画成独断、压制日方的形象,并几处提到美国在日本驻军、日本需要自由等。能够看出该作的作者是反对亲美的,或者说其实日本民众在心理上也是反感日本政府亲美,而日本为了确保在亚洲的经济以及军事地位又有必要接受美国的支持,而代价就是美国对于日本政治、外交上的一些干预。综合日本国内对于极端右翼一直以来的谴责声,该作如此露骨的表述没被下禁令也算是难得。


      最后说几个问题。第一,有的人觉得本作烂尾,而个人觉得这样的结局是自然而然。主角nine与twelve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这一点在背景介绍、柴崎采访研究员以及five口中都可得知,即便这里不死,被逮捕之后二人对于故事也没有更多的意义。而死,会更加深人物在观众心中的印象,这种非大团圆式的结局很适合这种旨在予人思考空间的作品,一切完结,只留无尽的蓝天白云与涓涓的绿水青葱和悠悠的安静旋律给你回思故事的空间。第二,女主的意义。存在即有意义,女主便是为了见证一切,整部动画所讲述的故事你可以看作是女主的回忆,而事实上也只能是女主的回忆,女主是一切的线索,同时理沙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她是变数,就像five的出现一样,但是理沙改变了nine和twelve,使得之后的行为因思想上的变动而发生了偏离。第三,东京残响,残响到底是什么。个人认为一是指nine和five常有的耳鸣;二是原子弹爆炸的余响;三是恐怖袭击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后续效应以及引发的反思;四则是现实,作者通过作品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借此引发共鸣。


      总之,这是一部十分出色的原创动画,尽管在实际呈现上因为诸多原因未能完美,但作为七月番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只要200分钟的人生就够了。